礼物让社交更顺畅

人们往往在社交过程中很重视礼仪而忽视了礼物的意义,这就好比你画了一幅体态优雅的仕女图,远远看着秀色可餐,可是近观的时候却发现忘了画眼睛。缺了点睛之笔的画永远不会成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
礼物往往是礼仪的点睛之笔,在社交礼物上多下点工夫,会让社交活动更加顺利。《左传*庄公二+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在周朝时,外出访友邦客必须带着礼物,当时也称为“贽”。在对外交往中,出乎对他国的尊重和友好以及对其领导人的敬仰,往往会赠送贵重的礼物,这些礼物能够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蒂特马斯说:“在一些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礼物饿赠都旨在换取和平,表达情感,联合群体,联系情感,实现契约上的义务和权利,表达忏悔、羞愧,丟脸以及象征人类的其他感情。”我们往往用礼物来表明自己的真诚,表明对友谊的重视程度。过去,每当周边国家遣使前来进贡,皇帝总要给他丨门送礼,以显示中华帝国地大物博,皇恩浩荡。明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处曾到达非洲东岸。每次出海,船队总要带上无数工艺品,走一路送一路,不仅昭示中华帝国的富庶,也体现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愿望。
史书中曾有因礼品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如春秋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固然伐楚的战争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车茅草,但这却是一个导火索。因为没有按时,周天子觉得楚国违约,甚至是对周国的大不敬,当然也可能拿这份迟到的“礼物”做借口而伐楚。由此来说,礼物似乎决定着是战还是和,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古代都崇尚和亲政策了。打仗、停战的条件可能就是因为“礼”。有弱小的一国每年都送给强大的国家许多“礼物”,强大的一国便会遵守几年内绝对不会侵犯的约定。这就是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用“礼品"换取和平。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都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的,国与国相互间的赠礼是为了建立一种“伙伴关系”。
谈到个人的社交活动,礼物就更帮得上忙了。古往今来,初次见面的客人来访,阔别多年的旧友重逢,总得象征性地送点“礼物”:几斤水果、一两包糖、一盒点心,乃至少到一束鲜花、一根羽毛。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给亲友捎"手信”——并非按计划买来的大件或贵重商品,而是信手捎来,故称“手信”。因为礼物总是能够代表一种诚意,不管是首次拜访还是后来登门,带上一份礼物,说明你对待对方的态度是积极的、是比较重视的,这样从开始就能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另外,带着礼物上门还能够化解见面时的尴尬气氛,哪怕对方原本没有打算接待你,也很难在你的热情之中冷面打发你。
相信,每家办理红白事的时候,都会收到一些相应的礼金和礼物,而这些就是人与人结交往来的凭证,它能够形成一个纽带,连接着有关系的人。人们还可以通过这个纽带和许多没有关系的人搭上关系,多次往来自然就关系密切了。朋友的新店幵张,你完全可以送一些祝贺幵张大吉的礼物以表心意,比如花篮、貔貅、大鹏展翅等一些预示着发财迹象的礼品。相信朋友见到你的礼物,一定会对你有更好的看法和态度的,也许曰后的生意来往中还会对你有所回报。
目前,送礼作为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
他国家,都受到入们的普遍肯定。庆典送礼,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幵会送礼,促销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得体的送礼,恰似无声的使者,通过这一方式把你所需表达的感情送到对方的心坎里,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增进友谊,互相关怀,生活愉快,事业顺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