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些送礼经济学,别让礼物无谓损失

人们往往对经济学所发挥的作用惊叹不已,而将其运用到送礼之中,也同样会收到绝佳的效果。
国内一份调査显示,选择礼品花费的时间和送礼的频次成反比;对礼品的麻木度和接受礼品的频次成正比。65%的礼品价值在受礼者那里被低估;70%的人对接收礼品已经麻木;能让受礼者惊喜、感动的礼品在所有受访者收到的礼品的总数中不到3%。如果你把送礼当成“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你的礼品只会被对方当做“温情负担”,这样的礼品反倒不如不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在送礼时的选择通常在不了解收礼者的情况下作出的,这就可能无法使收礼者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无谓的损失”。
那么,如何送礼才能让礼物产生积极的价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沃尔德弗格尔的研究实际上提出了最优送礼策略,你需要将无谓损失最小化,同时将情感价值最大化。
1993年时,沃尔德弗尔在耶鲁大学任职教授,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礼物。于是他开始以自己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以验证自己的猜
测。他让学生们将感情因素排除在外,给自己收到的礼物估价,结果发现人们对礼物的估价总是要低于赠送者在礼物上的实际花销。
沃尔德弗格尔教授在有关“圣诞节无谓损失”的研究中论证说,收礼物的人通常不愿意为礼物支付购买者所花费的价钱。例如,一件30英镑的针织套衫在收礼人那里的估值是20英镑,从而产生了10英镑的“无谓损失”。据美国零售联合会估计,人们2007年用于采购圣诞礼物的花销约为5CKKHZ•美元,按照10°/〇的比例,那就意味着会有500亿美元的“无谓损失”。
沃尔德弗格尔认为,那些被标榜上“礼物”称号的物品,全部都在价格上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就是因为给礼品赋予了情感价值,这也是赠送礼物的部分意义所在。后来有两位经济学家也加入了礼物经济学的研究中。他们采取了不同于沃尔德糸格尔的试验方法,他们通过迫使参与者把收到的礼物拍卖掉,人们对于礼物的估价自然要高一些,因此也就接近甚至高出了礼物的实际花费。这在另一方面印证了沃尔德弗格尔关于情感价值在礼物中的重要作用。
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送礼行为,发现所有的送礼者在潜意识里都希望在(赠与)成本不变基础上,通过改进方法探求其投入效用的最大化,以便更好地讨收礼者的欢心;或者在追求效用不变即收礼者满意度等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减赠与成本。我们发现,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品。
赠送一份对方最喜欢、最重要的礼物,他就会乐意接受,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使礼物的积极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往往容易发生意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便会掺入自己的軎好。
宋国有一个农夫,常常穿着乱麻破絮,勉弦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适溫暖的住房,也不知道有丝綿、狐皮之类的衣服。他对妻子说:“太阳照在身上,感到特别舒服。别人都不知道,我去告诉国君,一定得到重赏。”后来,人们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演绎出成语田夫献曝。
由此看来,“田夫献曝”,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人。这种送礼法,是否合适呢?
其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对方对此亦非常喜欢,则送礼成功;二是对方不喜欢,则送礼失败。若田夫自己喜欢的东西,恰好国君缺乏,皆大欢喜。如果甲田夫给乙田夫送礼,也采用“献曝”,则是多此一举了。
你很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别人也未必缺乏,那么,如果将这样的礼物送人,效果将非常不理想。
下面用一个寻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假如一位朋友生孩子,你送礼,你该送什么?比如送现金(红包)或送等值的礼物(如奶粉或婴儿尿片),哪种礼物会得到朋友的喜爱?
我想,给刚生孩子的人送礼,你需要考虑两种情況。第一种情况,假如你与她之间没有特别的交情,不清楚她的偏好,建议你送红包。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总希望自购产品的估价能超过100%。因为对礼者了解的信息较少,那么他能送的礼物肯定没有受礼者自己选购礼品更好。于是,沃尔德弗格尔告诫说:“如果你不清楚别人要什么就去购买礼品,那就等于买了别人不想要的东西。”第二种情况,你们有一定的交情,你知道对方的偏好。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越了解收礼者的偏好,所送之礼就会被估值越高。所以,你可以送一些对方不会买(或不懂去买),但她很喜欢的东西,这样送礼物便有可能比送同等价格的现金好。
如今,送礼B成为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旦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交际圈的扩展,送收礼的频次呈稳定上升趋势。送礼需要付出成本,也有显性的收益。凡是有成本与收益的事情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你不妨试着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处理送礼这项行为,从而促使其更加“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