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送礼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仁、义、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比较经典、比较辉煌的一页。送礼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为什么要送礼呢?换个问法,送礼这一行为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礼物,以及它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礼物”一词由“礼”和“物”两个字组成。在我国的汉字中,“礼”的本意原是“敬神”,到后来才演变成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中,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牺牲)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物质的成分,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即礼物。
“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从词源上讲,这个汉语词暗示了礼物(gift)不只是物质的礼品(present),它承载着文化的规则(礼节)并牵涉仪式。所以,无礼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礼物。在古代,礼物可以是金银,《春秋》、《史记》等史书和古箱中,常有天子赐予诸侯或功臣以“千金”、“万金”之记载;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宝剑赠英雄”更是我国的千古佳话;还可以是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义的动物,《三国演义》中关羽座下的“赤兔马”、刘备骑乘的“的卢”,就分别承蒙曹操、刘表所赠。衣物、珠宝、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礼物;在古代,人也被作为一种特殊的礼物。古代美女西施被范蠡当做礼物献与吴王夫差,王允在施用连环计时,将貂禅当做礼物送给董卓。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奴隶主之间互贈奴隶更是极其平常的事。
关于礼物的起源,有人说它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征服者服从和乞求庇护。还有人认为,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以礼品的贈送与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万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到了六七千年前,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农业生产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稳定的生活。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使得我们的祖先按血缘关系,以一个或数个家族定居在一起’共同开发某一片土地。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可能不产生矛盾。于是,大约从三四千年前的商周幵始,我们的祖先开始制定了一系列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到了西周时期又演变成了社会共同遵守的“礼"。到了孔子时代,在“仁、义、礼、智、信”中,“礼”在懦家思想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往后,礼的“仪式”意义又逐渐演变成了礼的“实质”意义。于是,在一些大的庆典活动中,如婚丧嫁娶、生子满月、乔迁升官,等等,送礼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具有人情的特点。于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的灵活的处世哲学和处世方式便顺应了这种人际关系的特点。而送礼则成了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方式。可见,礼物交换是早期人类社会即已存在并延续至今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人类对神灵的顶礼膜拜、祭祀礼仪,到部落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存,乃至世俗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正常维系以及男女之间代表特殊含义的情意传递,礼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传递出各种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再者,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一便是“和”,即“贵和尚中”,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统一关系,以及崇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式的处世方式,而送礼则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能纠正人扪的过激行为,也能软化人们的对立麟,不紗实现想价值的舰的方法。
最根本的一点是,人类生来具有“给予”精神,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科学研究证实,当一个人捐钱给陌生人或者做善事时,其脑内“奖励区域”就会活跃起来。而当一个人品尝甜点,在商场找到停车位或者偶获意外之财时,大脑的这个区域也会有所反应。不仅如此,研究同时还发现,同那些对各种节曰嗤之以鼻的人相比,乐善好施之人要更为健康和长寿一些。对于新年购物满怀憧慑的人,在节曰期间也比较不容易生病。
而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11月号所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之所以表现出懐慨大方是受“脑垂体后叶激素”(催产素)的影响。假如给一个人注射此类激素,他就会表现得比平时更为慷慨。
在该项研项究当中,68名男性受试者被任意凑成对。研究人员向其中一个人派发10美元并要求他分一些给另一个人。假如另一个人接受了对方给予的钱财,表示双方都愿意分享这10元钱。但是如果另一个入拒绝了对方的给予,则证明双方都是小气鬼。
显然,给予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给出了他认为对方所能接受的底线。然而,那些接受脑垂体后叶激素注射的受试者最终所给出的钱财,要比没有接受注射的人多21%。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呃?原来,脑垂体后叶激素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当一个人受到触动或者获得他人信任时,就会分泌这种激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就是靠这种激素推动的,它就像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并帮助个体适应社
会生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则发现,脑垂体后叶激素可能还和人类的乐善好施行为有关。研究人员在对慈善人士进行研究后发现,乐于给予确实好过接受施舍。乐于给予的人,其脑部的“膝下皮层”即脑垂体后叶激素受体区域的活动也会大量增加,由此证实捐贈的确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而选择拿钱的人,其“膝下皮层”却不会有反应。该研究连同前面提到的脑垂体后叶激素研究证明,慷慨的人虽然付出代价——他们剩下的钱势必要少于那些捐得少的人,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得到的回馈远胜过所付出的金钱代价。总而言之,赠送礼物能让人健康长寿,因为这有助于人们振奋精神,提髙自信。最重要的是,能让人们对于他人的恩惠心存感激,危难之时,便会挺身而出。